《為「最終成果」負「完全責任」》

台大EMBA的第一堂課


當責(accountability)不只是負責任,是要完成「自己承諾的事」,為最終成果負起
完全責任,就算有不可抗力的意外,也不能擺出「我責任已盡」的態度,依舊要說明原因
、提出解釋、設法解決,讓推拖到此為止。


什麼是「當責」(accountability)?
你或許看過「accountability」「accountable」這兩個英文字,你的理解或翻譯是什
麼?是「responsibility」「responsible」(責任、負責)的同義詞嗎?還是你隱約
察覺有所不同,但是也找不到更適切的中文翻譯?「當責」二字,是採用《當責》一書作
者張文隆對於「accountability」的中譯。本期封面故事,要談的就是「accountability」
的概念與工具,不只是「負責」而已,而是要你「負起完全責任,交出成果」。


把事做完,還要做得更好
要解釋「當責」的概念,很容易愈說愈抽象,不過如果從實際的情境切入,大概很快就能
體會何謂「負起當責」的人,又與「沒有當責」的人有何不同?
在接獲主管指示將某份文件交給A公司總經理後,「當責者」並沒有隨手就將文件放入信
封、貼上郵票,然後寄出給對方,而是立即詢問主管:「這是否為急件?」「要叫快遞嗎
?」等到文件送出後,再與收件人確認是否收到。
至於「沒有當責」者,又是如何呢?他很「負責地」即刻把文件塞入信封,貼上郵票,投
進郵筒。日後當主管發現對方尚未收到文件,前來詢問時,他會說:「我已經寄出去啦!
」「你又沒說要用快遞寄送!」「是郵局把信寄丟了,又不是我的錯!」
「又不是我的錯!」「這怎麼能怪我!」「該做的事我都做了!」……你經常聽到隔壁同
事說出這樣的話嗎?又或者你自己就是這樣的工作者?
看過電影《A錢大玩家》(Rogue Trader)嗎?劇情描述一位名叫尼克‧李森(Nick
Lesson)的28歲年輕期貨交易員,1995年2月在日本股票市場上豪賭,一個人利用兩個不
同的帳戶,大玩套利戲法,而且還濫用職權更改內部稽核系統,虛構出投資獲利的假象。
之後,一場突如其來的神戶大地震,導致日經指數崩盤,他卻認為只是短暫的損失,因此
加倍賭資,希望在市場反彈時大賺一筆,銀行高層不察,仍繼續傾注資金,終至全盤皆輸
,產生10億英磅的呆帳。
一夕之間,擁有232年歷史、英國最老牌的霸菱銀行(Barings Bank)宣告倒閉,以最
不堪的方式走入了歷史,總結一句,就是缺乏監督。醜聞發生時,所有管理階層交互指責
,沒有人肯承認錯誤。
老是將錯誤、責任歸咎於旁人者,豈止一般工作者而已,即使是要承擔起經營責任的高階
主管,也經常是食指指向他人,或是雙手一攤,表示毫不知情。


刮風下雨,都是自己的責任
對你而言,「當責」或許是個陌生的字眼,但是當責要解決的問題,你一定非常熟悉。也
因此,許多列名《財星》(Fortune)500大的企業,紛紛將「當責」(accountability)
列入企業的使命或價值觀中;《哈佛商業評論》前總編輯史東(Nan Stone)直言:
「當責」將成為未來10年的熱門用語;谷歌(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則說:「當責」
是最新管理理念的全方位視角。

以微軟(Microsoft)為例,「accountability」就是該公司六大價值觀之一,其定義如下:
「accountability」是說到做到,並且為所做的承諾擔起責任。每當承諾要完成某件事,那
件事就會被完成。信任就是如此建立起來的。不只是對同事、員工如此,對顧客、事業夥伴與
股東也是如此。

有時候,難以預料的事情發生,導致承諾的事情無法兌現。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有
accountable的方式可以做出因應:誠實、對於發生了什麼狀況做出解釋。這麼做的目的不是
為了捍衛自己,而是為了維繫關係。找出解決方案。把事情做對、做好。

由此可見,當責是要完成「自己承諾要完成的事情」,也就是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
,就算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導致成果無法達成,也不能擺出一副「我
責任已了」「這一切不是我能控制的」「是天要亡我」「我運氣真不好」的態度,依舊要負起
當責:誠實說明原因,提出解釋,並且設法解決問題。

所以,當責並不是「唯成果是問」或是「不擇手段非交出成果來」,而是一種工作者是如何看
待自己對自己與他人所許下的承諾。凡是重然諾的人,就會「想盡辦法」達成任務,而非「用
遍藉口」推諉塞責;即使最終未能使命必達,也不會逃避推託,把責任都歸罪到別人身上,而
是會積極地構思補救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y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