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我又要來去吸取別人的養分啦 ~

請期待之後的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
原先就〝自立自強〞的我,又會因為這麼多,這麼棒的女性藝術家們的薰陶 ~
會對我造成哪些影響?
會有哪些不一樣的變化?
更會有哪些成長 還是 覺醒呢 ??


敬請期待之 ~ !!



《2010女書文化夜沙龍》

日期 │對談人│主題

3/19 平路:我與「她」─穿越虛實的小說與人生
 小說家、專欄作家,評論文字見各報刊,關心面向及於文化、社會、性別...等議題;著有長篇小說《何日君再來》(以歌手鄧麗君為主角)、《行道天涯》(描述了宋慶齡與孫中山的愛情故事)、《椿哥》,短篇小說集《百齡箋》(其中同名小說以宋美齡為主角)、《凝脂溫泉》、《紅塵五注》、《禁書啟示錄》等,評論集有《愛情女人》、《女人權力》、《非沙文主義》等,散文集《巫婆の七味湯》、《我凝視》等。
 曾是資深統計師,也曾任職中國時報主筆、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並曾在台大新聞研究所與北藝大藝術管理所任教。
 小說表現出時代變局中的人性糾葛,關心社會裡卑微小人物有議論、有反諷,不論創作或評論都對語言文字、思想等各種論述本身有所反思。


3/26 伊苞:鼓動-聽見生命的聲音
 生於屏東縣瑪家鄉青山部落,從小夢想以寫作為志業,於中研院民族所擔任研究助理、深入採集排灣族神話與傳說多年,成為日後創作豐富的養分;投入劇場的表演工作,在優劇場打鼓、練拳、學習修行之道,曾跟隨優團員到西藏參加轉山的旅程,發現西藏和排灣故鄉許多奇異的相似,使她重新面對自己,旅行結束後提筆寫下《老鷹,再見》一書,此書內容多次被改編為劇場作品,深受觀眾喜愛。在「優2」(優劇團第二代)的藝術季編導作品。目前在台灣多個地方教人打鼓,包括在彰化監獄教受刑人。


4/02 韓良露:生命可以如此豐盛
 在台灣美食界,韓良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名字。寫過影評、電視和電影劇本,製作紀錄片、新聞節目,研究占星,旅行過六十幾個國家和台灣三百多個大小鄉鎮。對美食 的啟蒙甚早,喜愛藉由飲食和旅行,與各種不同的文化做密切的心靈交流,體會煮食者的美好用心。現為南村落southvillage主持人,發起「慢食」運動,掀起一股風潮。寫作觸角十分多元,廣及旅行書寫、美食、電影評論、占星學、小說、散文等各種文類,文章洞悉人性、通情練達。


4/09 賀照緹:選擇另一種生活,並且活在其中
 紀錄片製作人及導演,多年來以非主流議題為主要的拍攝對象,包括傳統民族音樂以及當代文化混血等題材。曾擔任雜誌主編及報社、電視台記者。有多部紀錄片作 品如《薩爾瓦多日記》、《穿在中途島》系列紀錄片、《炸神明》、《站在火山口》、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拍攝的《蟑螂X檔案》、《請問多重》、《手風琴在路 上》、《縣道184之東》等,曾獲得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推薦獎、金穗獎肯定,並多次受邀至國際影展放映。


4/16 吳碧容:三十而立,舞動人生
 1997年與張秀萍共同成立「三十舞蹈劇場」,擔任團長職務, 致力邀約舞蹈與劇場的同好,共享表演藝術的空間,開發「處處是劇場」的可能性,連續參與文建會主辦的基層巡迴演出,積極將現代舞蹈藝術帶入鄉鎮地區。「三 十舞蹈劇場」九度獲選為文建會的扶植演藝團隊,曾獲中國時報年度十大表演藝術之最佳視界獎;2002年的編舞作品《公主,準備中》入選為台新藝術獎二十大 表演藝術節目。其編舞風格著重女性特質與思維方式,如2007年作品《新-公主準備中》引述吳爾芙名言:「一個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由此展開一幕幕女性 穿梭於櫃台、吧台、梳妝台之間、內外在畛域的探索。


4/23 鍾適芳:打開通往世界的耳朵
 台灣重要獨立音樂廠牌--大大樹音樂音樂圖像創辦人,世界民族音樂製作人。從英國讀心理分析碩士回台後一度思考人生方向,最後還是決定從事她最鍾愛的音樂 產業。有感於台灣人的聆聽經驗過於狹隘單一,她於1993年成立了「大大樹音樂圖像」,引進並製作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 除了代理發行來自歐、亞、非等地的民族音樂外,更以富含人文觀察的思想的和世界級的錄音製作水準,大量參與音樂製作,合作對象主要有台灣知名客家歌手林生 祥與羅思容、阿美族的檳榔兄弟、內蒙古歌手烏仁娜等,製作的音樂作品多為金曲獎常勝軍。2001年創辦台灣唯一的世界音樂節-「流浪之歌音樂節,2004 年創辦以世界各地女性音樂家為焦點的「女歌節」,為台灣音樂版圖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圖像。


4/30 胡台麗:田野的精神,影像的力量
  台灣民族誌紀錄片的奠基者。台大歷史系畢業、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人類學博士。1979年起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以文字、影像從事民族學研究,迄今已出版「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媳婦入門:田野心影錄」等多本著作,影像作品有《矮人祭之歌》、《愛戀排灣 笛》、《穿過婆家村》、《蘭嶼觀點》、《石頭夢》等多部。其中《穿過婆家村》一片於1997年在台北真善美戲院上映,是國內第一部尋求在商業戲院放映的紀 錄片,而其所獲得超乎預期的熱烈迴響,也為國內紀錄片的觀影打開了風氣。2000年胡台麗出任第一屆「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理事長,策劃數屆台灣國際民族 誌影展,深獲好評。


5/07 徐堰鈴:忠於每一個自己
 台灣最活躍的小劇場演員之一,有「小劇場天后」之稱, 1997年起投入舞台表演,多與國內知名劇團創作社、表演工作坊、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等劇團合作,曾參與演出作品有《少年金釵男孟母》、《寶島一村》、《向 左走向右走》、《我的敵人》、《給普拉斯》》、《不三不四到台灣》、《暗戀桃花源》、《女兒紅》、《瘋狂場景-莎士比亞悲劇簡餐》、《愛蜜莉狄金生》、 《如夢之夢》、《幾米-地下鐵》等四十多齣劇場作品,廣受國內劇場觀眾喜愛。
 曾獲亞洲文化 協會2003年度「台灣獎助計畫」、2004第二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觀察團特別獎」;曾獲國家文藝基金會、世安文教基金會提供之戲劇類舞台劇劇本創 作贊助。2009參與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給普拉斯》,電視作品《彩色寧靜海》獲2009金鐘獎最佳女配角提名;參與易鵬先生國科會計畫,錄製王文興有 聲小說《背海的人》(上下集)。劇場編導常以性別和女同志議題為主題,作品有《約會》、《三姊妹》、《踏青去》等。個人著作有女書出版之劇本集《三姊妹》,現亦任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


5/14 羅思容:凝視創作的初心─我的每日詩歌
 女性歌者/創作者,生於苗栗。2002年為父親整理《羅浪詩文集》時,閱讀到父親寫作的客家詩,促使她重新拿出老山歌來聆聽,深受觸動,從此點燃了旺盛的 創作火焰。至今以客語、閩南語及國語等語言完成的歌謠已近百首,並於許多音樂創作比賽中獲得獎項,詩作亦廣於《現代詩》、《台灣文學季刊》、《笠詩刊》、 《雙子星詩刊》及報紙副刊發表,亦有不少繪畫創作。
 她的作品以詩入樂,以一個母親、妻子, 同時也是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女人之身分,從客語獨特的語境中尋找富於文學性與音樂性的創作語彙,以直覺、素樸的性靈為本,歌頌自然、人文、生命之美,創作 歌詞充滿豐富的靈思、童趣。雖然年過四十,音樂創作種子才真正發芽,卻因生命經驗與思想智慧的累積而旺盛豐饒。音樂五四三站長、樂評人馬世芳形容聽羅思容 的音樂「彷彿目睹一樹晚開的香花緩緩綻放。在尋常生活積年累月疊壓而成的重重岩層深處,她的詩歌是最耀眼的礦脈。」2007年以創作專輯《每日》入圍金曲 獎最佳新人獎。


5/21 周姚萍: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童書作家和青少年小說作家,著有《日落臺北城》、《臺灣小兵造飛機》、《山城之夏》、《我的名字叫希望》、《會笑的陽光》等兒童小說,以及《妙妙聯合 國》、《大巨人普普》、《年獸霹靂啪啦》等童話。並譯有《四個第一次》、《山大王》、《大頭妹》、《班上養了一頭牛》等日文童書。創作和翻譯的作品,曾獲 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童書獎、幼獅青少年文學獎、國立編譯館優良漫畫編寫第二名、「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小綠芽獎等多 個獎項肯定,是小學常選用的課堂讀物。
 她的作品,故事動人,文字優美洗鍊,往往能深入人性、描繪愛的各種面向。


5/28 吳瑪悧:地方, 想像, 與認同--女性藝術的覺知和創作
 藝術家、策展人。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畢業,1985年回台後重新思考藝術家的社會角色。2000年開始策畫社群藝術計劃,例如與婦運團體台北市婦女 新知協會玩布工作坊合作進行〈從你的皮膚甦醒〉計劃翻轉傳統女紅的概念,探討女性的生命歷程,2006年「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動」與數所社區大學合作 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2005起年在嘉義縣策劃「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邀請藝術家進駐村莊社區透過藝術來建立學習社群,對官方文化政策和社區營造工作都產生重大啟發。


6/04 陳素芳:文學出版的漫漫長路
 九歌出版社總編輯,台灣現代文學出版的舵手之一。台大中文系畢業,青年時期參與詩社,並曾任《婦女雜誌》編輯,1982年進入九歌出版社工作迄今,現任九 歌、健行文化出版公司總編輯及《九歌》雜誌主編。長期擔任文學出版社總編輯的工作,堅持文學出版的道路,經手編輯出版千餘冊文學作品,包括策畫、編印《台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四卷,將「九歌」的出版工作與台灣文壇二十年來的發展緊密結合,獲第二屆五四文藝文學編輯類獎章。


6/11 雲力思:回到生命的原點
 原名因卡美明(Inka MBing),泰雅族,1954年生於新竹尖石鄉,年幼時因部落生活不易,舉家遷入都市。青年時期即開始在民歌餐廳駐唱,擔任女子搖滾樂團主唱兼貝斯手, 渾厚具爆發力的嗓音獨樹一格。結婚生產後正式捨身原住民運動。九二一大地震時,她與原住民族權益促進會投入災區重建,以「飛魚雲豹」的名稱獨立出版了第一 張專輯後,屢次受邀至國外音樂節,向世界展現泰雅文化強韌的生命力與創造力,2002年於「烏茲別克世界音樂節」榮獲特別獎,2005年代表台灣原住民音 樂至上海演出,2006年受邀代表台灣至「WOMEX世界音樂博覽會」演出,並於2004年榮獲文化薪傳獎,她的嗓音被視為台灣國寶之一。
 近年雲力思頻繁回到部落,與部落老者對話,採集即將失傳的聲音,致力於民族歌謠傳唱、母語教育和部落文化傳承,整理「泰雅古訓」等作品,也將靈修得到的能 量注入原住民文化運動和表演中。2008年出版的《Ga-ga》入圍第20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雲力思並榮獲「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6/18 神秘保留場:敬請期待!
 女書文化夜沙龍神秘嘉賓揭曉─王小棣導演用影像搭起一座橋
 這幾天接到不少讀友殷切詢問,夜沙龍神秘嘉賓到底是誰呀?想必是眾人的念力加持,前天終於確定:由王小棣導演擔任6/18夜沙龍嘉賓!想知道《波麗士大人》、《赴宴》、《大醫院小醫師》、《魔法阿媽》......等影像背後的精彩故事嗎?想知道小棣老師如何將人生種種經歷化為影像的養分嗎?千萬不能錯過一場比一場還精采的女書文化夜沙龍~

王小棣﹝電影電視編導、紀錄片工作者﹞
 ──用影像搭起一座橋
 知名電影/電視劇編劇、導演及紀錄片工作者。1979年投入影視工作,曾任《稻草人》、《香蕉天堂》等影片編劇,並成立民心影視公司,製作1980~90年代膾炙人口的電視連續劇《全家福》、《母雞帶小鴨》等。1992年與製片人黃黎明共同成立稻田電影工作室,陸續製作了《熱帶魚》、《飛天》、《我的神經病》、第一部本土手繪的長篇劇情動畫《魔法阿媽》、《擁抱大白熊》等優秀電影,亦為公共電視製作多部電視劇及長片,包括《赴宴》、《45度C天空下》、《大醫院小醫師》、《我在墾丁,天氣晴》﹝編劇﹞等,為台灣偶像劇與電視劇開創了寫實、清新的全新格局,作品多次榮獲金鐘獎、受邀國際影展觀摩等肯定。近期電視作品為以台灣警察為主題之《波麗士大人》。
 從早期為公視籌備小組拍攝《百工圖》系列紀錄片,接觸到各行業基層百姓的生活,開啟了王小棣的社會意識,此後她堅持「拍電視劇是一種社會運動」的理念與初衷,運用各種題材描述台灣小人物的處境和故事,貼近土地與人民的心聲。知名導演蔡明亮、陳玉勳等和許多優秀演員都深受其啟發,對台灣影視圈影響深遠。


6/25 江文瑜:合掌─我們在詩的道路上相遇
 現任臺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曾任臺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編有《阿媽的故事》、《消失中的台灣阿媽》、《阿母的故事》等女性生命史三部曲;親自為台灣第一位留日女畫家陳進書寫傳記文學作品《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
 江文瑜熱愛文學創作,創作以詩歌為主軸,擔任「女鯨詩社」召集人,著有詩集《男人的乳頭》(或一九九九年陳秀喜詩獎),2000年「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 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次年並出版詩集《阿媽的料理》。此外,江文瑜也致力於推廣詩的閱讀與創作,在大學通識課程開設「中英詩賞析」,開啟青年對詩的熱 愛。新作《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是兩位女性創作者美麗的心靈交會。



沙龍主持人簡介:

鄭美里
 曾任職女書文化出版、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誠品閱讀雙月刊...等媒體與文化出版工作;在社區大學和民間社團帶領寫作班與成長團體多年,如外省女性的「蒲公 英寫作坊」、女書店女性跨界生命書寫部落格寫作班、任萬華社大編採社指導老師並協助創辦社區刊物《艋舺傳奇》、林口社大「拿起筆,認識世界」社區書寫、板 橋社大與萬華社大「寫作與身心靈成長」及「生命書寫工作坊」等,具備豐富的對談和寫作帶領經驗和技巧。現職為萬華社大與大安社大文學與電影課程以及生命敘 說課程之講師、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論文研究為離散女性自傳書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y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