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天堂與他鄉從畫家高更談小說家尤薩


2010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薩(Mario Vargas Llosa)寫下《天堂在另一個街角》,透過重寫印象派畫家高更與高更外祖母芙羅拉的雙重故事線,交織成一部意義層次繁複精采的藝術、文學與社會運動的史詩。鄭治桂老師透過高更的畫作,帶領讀者進入尤薩的小說世界。 

天堂在另一個街角.jpg 

@
主講人:鄭治桂 先生 (畫家/藝評人)
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藝術造型碩士,專研十九世紀法國風景繪畫史,柯洛研究(Camille COROT)。著有《360度看見梵谷》《360度看見高更》

鄭治桂老師.jpg 

@
講座日期:2011/2/24()19:00~20:30
@
講座地點:星巴克悅讀門市-師大雲和門市

                                                                           

 My Dear ~

 

昨晚的我不太想說話,不太想理會任何人,更不想被追問著怎麼了,所以做了一個去年很常玩的遊戲,就是衝動地衝去台北,參加一場完全忘記主題的講座,在那裡,我總算可以是單純的聽,不用思考,不用反應,不用回答,也不用被注意。

 

車子忽停忽走地高速公路上,隨著一鈍一鈍的前後晃動著,進入了淺淺地休眠中,這樣也好,不然也不知道腦袋瓜裡,還能想些什麼,是啊,差點忘了,就只是純粹地想要放輕鬆,想要放空,所以才做個晚上突然出走的人。

 

當然,懶惰的我有注意到天氣晴,風吹得很舒服,不冷,也不是週五的晚上,人潮不多,完成符合內心渴望的情境,此時不衝動更待何時呢。

 

 

講座的老師很年輕,講到藝術整雙眼睛都發著光芒,清晰的聲音煞是好聽極了,斯斯文文的臉孔,簡單的牛仔褲搭配著休閒西裝外套,更是襯托出他那文學味更為濃郁了。

 

嘿!當然有專心聽內容囉,這報名費可是要花三百大洋,臨時起意的決定,有念頭閃出若是額滿了要怎麼辦,可逃離的思緒太過強烈,想也沒多想就把這思緒拋腦後。反正,就是先跳脫例行的夜晚就對了。

 

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是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天堂在另一個街角》這本書裡,寫著高更和高更的外祖母,他們這兩位與時代潮流逆向而走的名人,有著什麼樣的一生。

 

講座裡,鄭老師說「一個藝術品被創作出來,我會百分之一百的相信其真實性,但當一個作品裡強調裡面的真實性時,我反而就不太相信那真實的程度了。」他並說著「傳記書的作者,創作一個趨向,在巧妙技巧的導引下,讓讀者同意其建構出來的〝真實〞,並接受且相信其中的論點。」而,鄭老師認為『真實,不可能尋找到,它只能被導向。』

 

1848年出生的高更,在巴黎這塊土地上實際上生活沒有幾年,於秘魯長大,於海上成為水手期間度過了青少年時期,才在二十幾歲的年紀成為證券交易員,並且同時成為〝禮拜天畫家〞之一,慢慢地在當時畫壇上闖出名氣的Paul,在經濟市場逐漸萎縮之際離開了金融圈,想要當個全職畫家。

 

老師說,「巴黎和台北都一樣,一旦離開了,就再也回不去了,不管是經濟上還是心態上是無法再回到這中心點的原因。」於是高更這位社會的反叛者、激進派長期地在法國北部不列坦尼作畫,鄭老師說,藝術史的細節理論中,因為高更的指導及後進畫家發揚光大,現在可是有個「不列塔尼派」在傳承著當時Paul傳授的畫風。

 

是啊,高更和梵谷之間的友情也是讓後人津津樂道的事情,從英雄惜英雄到同居一起創作的狀況,再因吵架高更搬離梵谷的家,且將耳垂切下的事情,這一定也是講座中精彩的內容陳述,老師說,「他們兩個對於創作理念的不同,當然會不合。梵谷是會因感動衝動的開始作畫,而高更是個從頭到尾都是在理性思緒中的畫家;梵谷筆觸用力,筆鋒狂放,高更則是重來就沒有放棄過〝線條〞的細緻筆觸;對於梵谷來說,寫生是作畫的第一要件,要看到實景才能開始創作,而高更可以用〝印象〞來構圖。」在兩個截然不同的觀念下的兩個人,雖然是英雄惜英雄,距離對他們來說,反而是更好的催化劑,搬離梵谷住處後的高更,在往後的歲月裡,依舊與梵谷之間有著信件的往返。

亞耳的阿利斯康景色.jpg  

高更作畫的細膩和理智思緒與他現實生活中的荒誕不羈更是成為強烈的對比,病死在他鄉〈大溪地〉的高更,其道德觀並不是讓大溪地當地人有很好的觀感〈附註.1&2〉,因此當Paul 在晚年之際想重回巴黎時,他的售畫經紀人勸他就留在異鄉吧,這樣才不會造成原本十多年來塑造的他鄉熱情色彩的畫家這形象破滅的窘況。

佈道後的視覺.jpg  

畫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而我們將往何處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將高更於畫壇上的層次推到最上層,他不再是個給人印象野蠻的畫家了,他的作品裡充滿了數千年來無解的哲學議題。

我們從何處來? 我們是誰? 而我們將往何處去?.jpg  

不知不覺時間已經過了90分鐘,以為講座有分上下兩個時段的鄭老師把所有時間都獻給了 - 這位印象派的大師 高更。對於巴爾加斯‧尤薩還是高更的外祖母都沒有時間去論述到,這有點可惜,若可以,希望可以再加辦一場專講尤薩這本《天堂在另一個街角》書與高更外祖母的故事。

 

呵!你夠了解我,是啊,我又買了新書,就是這《天堂在另一個街角》,雖然講座老師沒有提到這書太多的內容,可也將肚裡好奇蟲蟲給勾了出來,直啃蝕著說想要看,想要看十七八世紀的女權主義者的傳奇。

                                                                          

 

老師講座期間一直強調〝象徵〞和〝比喻〞的不同。

 

他說,象徵是傳達意義,可是對內容又不是很確定。Ex.月亮代表我的心。比喻,則是直接勾繪,Ex.月亮像鉤子…。

                                                                         

 

附註.1:可參考張天均醫師所撰《大溪地美學之旅》

附註.2http://wh3346141.pixnet.net/blog/post/2372478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y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