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不難,活得自在難》


身處臺灣紛擾社會的人們,或因太自我中心,不太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很容易生氣,
ㄧ周至少生氣ㄧ次的生氣族高達六成,二至四天生氣ㄧ次者二點五成,ㄧ周至ㄧ個月
生氣ㄧ次者二點五成,天天生氣者亦達一點五成,其中又以十二歲以下的兒童居多。

他們生氣主要原因是「自己做錯事或是別人做錯事」,將近五成,其次才是「與別人
爭執」,生氣得主要對象是自己的親人,約佔六成,生氣的場所以「家中」居多,其
次才是學校或工作場所。

生氣時有五成用「掉頭就走」的方式因應.有近四成「找人聊天」,台大醫院王浩威
醫生評論說.台灣人愛生氣卻不善於消氣,很多人常以生悶氣的方式呈現,以致怒氣
無處消除而悶悶不樂或「鬱卒」,長此以往,日積月累,諸多身心症狀因而形成,政
大黃國彥教授也說,生氣原來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機制,只是光會生氣,卻不懂紓
解,生氣便會是百害而無一益!

由於社會變遷快速,價值紛歧,人們如果少了寬恕的修為,不愉快的情緒常會伴隨現
實的生活而起,甚至因連續的挫折和不順遂的心境而轉變成忿怒,趙二呆先生說得好
:「活著不難,活得自在難。」當面對忙碌不堪、缺少了解的家人,又習慣於愛在心
裡難開的思維,未能有效溝通,爭執也就難免;況且,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就有爭
端,每一個人獨特個性與習氣的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常會為自己的見解而爭論不
休。即使是家人,也常囿於相愛容易相處難的困境,不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
恕人,才會在家中對最親密的親人生氣!

有人問德川家康說杜鵑鳥不肯啼叫該如何?他說用不著以餌誘之,也不必斷食以餓之
,「杜鵑何時啼,待之可也」,正因其凡事以讓為先,才成就了「織田搗來,豐臣作
餅,家慶坐享其成」的三百年霸業,他所說的名言足資借境:「忍耐的人,總會有機
會的」、「忍讓才是平安之道,生氣不是好事,應視同害己的敵人」。

生氣本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只是不忍就動氣,不懂紓解之道,也不用心想想後果,非
但無濟於事,如在浪費生命一般!「人如輕我、騙我、謗我、欺我、笑我、妒我、辱
我,我惟有敬他、容他、讓他、耐他、隨他、避他、不理他」,改變不了環境,改變
自己來順應他又何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y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