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0年6月17日,四,上午10:33

這本書,好像已經被談論好一陣子了,屬於歷史人物誌的體裁,背景時間是二次大戰後,中國文革前夕,寫的是當時一個知識菁英份子所組成『民盟』組織中的人物。
這本書的重要性之一,是這些人物所代表的一段歷史,在後來的正史中,幾乎闕如。因為民盟組織在當時,是個被誤解極深的民間組織,雖然力圖發聲、針砭時策,卻不受當時當權者青睞,甚至視為眼中釘。據說,國民黨將這批民盟的人視為『中共同路人』,但共產黨眼中,她們卻又是『猖狂的右派份子』,可以說是裡外不是人、兩邊都不討好,後來文革開始,這些人不意外的變成被批鬥的要角,民盟的菁英,也一一被清算鬥爭、迫害亡故。因為這樣的背景,這些人的貢獻和付出,也始終未如其他當時的知識菁英,在歷史留下身影,等於是被湮滅的幽靈。直到章貽和這本書的出現,當時民盟的這些菁英,才得以重現歷史,並讓世人知道,當時這些活躍的知識菁英,究竟存了什麼樣的心念、做了什麼樣的貢獻。
民盟的這些人都身在苦難動盪的大時代,當時中國依舊延續民初的動盪不安,這些知識菁英,懷抱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始終希望為新中國貢獻心力。書裡的人物,都曾經是留學海外的菁英、回國後也多數在曾在中央或民間單位擔任重要職務,多數是當時的文人世家之後、也有的是清朝末的權貴遺族,是上流社會的中堅,但卻非耽逸榮華享樂,而是心繫國族民生的發展。
而作者本身出身書香世家,家學淵源,但她並非歷史學者,終身一直在戲曲文藝領域發展,能寫出這段歷史,是因為她的親身經歷。書中人物都是當時作者家族的好友故舊,她眼見自己的家人朋友,怎樣在大時代與文革中,一一殞落,真如下則報導所言:『心比天高、卻命如薄紙』。
雖然本書並非討好的題材、也許稍嫌嚴肅苦澀,不過本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書寫的筆調,流暢溫婉,親切可人,並沒有一般歷史書籍或傳紀予人『吊書袋』的問題或者描述上的距離感,就像在看一本真誠溫厚的紀實散文,很容易閱讀。作者描述的方式,也獨特細緻,從人物的日常生活習性和互動中寫起,瑣碎平常中,卻感受到這些人物的風骨志節、也看見大時代的潮流動盪,以及人身在時代中的渺小無奈,從這些人物的生活言行的側寫中,感受人物的信念、人格、還有政治迫害對人的扭曲和殘酷。這些烙印,並沒有隨時間遠去而消失,作者的書寫,正見證了歷史在人民心中的痕跡。
所以,書名『往事並不如煙』,實非虛言。浪雖淘盡千古英雄人物,但是,總有一線生機。對許多親身經歷的人來說,別人眼中的歷史,只是變成舊事,從來不會只是歷史,歷史是外人的說法。陳年舊事,猶如神木底下的暗影,存在人心深處,記憶的遺聲餘韻,在適當的時候,會發滔滔之聲,再傳唱一次當年的故事。
誰說往事如煙呢?只怕如煙的是世人容易忘卻的心性、從來不是往昔本身啊。

-----------------------------------------------------------------------------------------------------------------------
「往事並不如煙」作者訪台批大陸當權派
--------------------------------------------------------------------------------

【大紀元12月12日訊】章詒和的父親章伯鈞被毛澤東稱為「中國第一大右派」。章詒和苦難中曾向父親章伯鈞承諾把文革前後時代的光榮與恥辱記錄下來,因此寫了《往事並不如煙》這本書。這本書在中國大陸曾一度被禁止發行。日前章詒和首次受邀到台灣訪問,批評中國大陸由於「政權所繫」,「經濟愈開放,意識形態會愈緊縮」,並且表示如果這點沒有改變,一切「都是幻想」。
對中華民族充滿憂心與無奈
據世界日報報導,章詒和日前應中研院近史所邀請來台,但行事低調,並婉拒媒體採訪,只有10日在近史所檔案館會議室舉行一場「五十年來之中國文藝政策」的演講。她在開場時即表明,希望這場演講「在這邊不會乏味,對那邊不要過於刺激」。
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目前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的章詒和,從她熟悉的戲曲來談論中國大陸的文藝政策。章詒和認為,50年來中國文藝的發展,在功利化、現代化的導向下,結果就像今天的北京城,「醜陋不堪,慘不忍睹。」章詒和在演講中,不時情感流露,「中國人太苦了!」「我們這個民族過著什麼日子?」「我們為誰而活?」「你怎麼做都不夠!」充滿她的憂心和無奈。
訪問期間被問及近年來中國大陸快速發展經濟,對文化政策會不會帶來正面影響時,章詒和不改敢言本色,她說,中國大陸「經濟愈開放,意識形態會愈緊縮」,因為這是「政權所繫」;如果這點沒有改變,一切「都是幻想」。
作者的苦難歷程
作為當年「中國第一大右派」章伯鈞的女兒,章詒和與父親一起承擔了歷史的重負。在長達十數年的牢獄生涯中,她曾被迫從事掩埋其他屍體的可怕工作。有一次,在風雨交加的荒野中,她幾乎決心撲到死去的難友的墓穴裡,以死亡來終結邪惡勢力所給予她的一切凌辱。但她還是堅韌地活了下來,因為她記得父親臨終前的告誡──父親希望女兒成為時代的見證人,父親叮囑女兒把那個時代的光榮與恥辱都記錄下來。
據作家楊澤文在一篇評論文章中介紹,在首先被劃成右派並定為右派大頭目的父親被撤掉交通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中央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光明日報》社長等幾個職務後,大學畢業的章詒和亦不能留京而被分配到四川省川劇團,後來以現行反革命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以至父親含冤而死時也未能見上最後一面,1978年才被釋放回北京。而這時她熟悉而又尊敬的儲安平、羅隆基和康同璧母女都已離世了。有的死後連屍骨都找不到,有的死後骨灰都沒有留下,有的死後連墓碑都刻不了應刻的字。他們有才、有德、有能,個個心比天高,但命又比紙薄。這一切人為的悲涼與淒慘,都深深地印在了章詒和的腦海中。
楊澤文說,這樣一部書,沒有作者的那個孤單人生和苦難經歷,肯定是寫不出來的。但反過來說,即便有過作者類似的人生際遇者,如今又有幾個人能像章詒和一樣有勇氣寫下充滿沉痛與思考的以史為鑒的真切文字?言下之意,很多作家以進入商海為榮,很少願意充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了。

《往事並不如煙》簡介
《往事並不如煙》作者章詒和的父親就是被毛澤東稱為「中國第一大右派」的章伯鈞。這本書在中國大陸一出版後即受矚目,中共中央宣傳部曾一度下令禁止發行,但是盜版本依然盛行。
章詒和曾向父親章伯鈞承諾把文革前後時代的光榮與恥辱記錄下來,因此寫了《往事並不如煙》這本書。《往事並不如煙》並非一部完整的回憶錄,作者一共寫了《正在有情無思間》、《兩片落葉,偶爾吹在一起》、《君子之交》、《最後的貴族》、《斯人寂寞》和《一片青山了此身》等6篇片斷式回憶文章,合計20餘萬字。
除父親章伯鈞和母親李健生之外,書中主要涉及史良、儲安平、張伯駒、潘素、康同璧、羅儀鳳、聶紺弩、羅隆基等8個人。他們都與章伯鈞一家有過密切的交往,並曾關注過章詒和的少年成長過程,章詒和則直接或間接地見證了他們曲折的人生命運。
二零零四年年初,遭到大量刪節的大陸版本《往事並不如煙》和恢復原貌的香港版本《最後的貴族》的先後出版,章詒和在中國大陸和海外華文世界獲得了普遍的聲譽,不久前曾獲北京獨立中文作家筆會第二屆自由寫作獎。 而這兩個版本的差異又為後世研究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大陸新聞出版自由提供了典型的範例。
章詒和在答謝辭中表示,近代中國最大的災難就是對每個人天性與自由的剝奪。 章詒和說:現在的情況大有變化。知識分子的生活好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另一種情況隨之出現──很多人對「物」的熱烈追求遠遠超過了對人性之「深」、對生活之「真」的冷靜探究。神州大地,美不勝收。但是任何一個人只要懷著人道情懷和苦難意識,就很容易發現美景背後的災難與不幸。我們似乎正從一種專制中走出,轉身又走入另一種專橫。

資料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y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